城市管理者开展顶层设计,我认为可以从五个问题开始,处理好四个统一以及六大关系,并做好四项工作,才能为自己的智慧城市创造一个好的开始的开始。
一、从五个问题开始
智慧城市建设,必须从顶层设计开始已经成为政府、产业、公众的基本共识,中国已经开始的572个智慧城市大都有自己的顶层设计规划,但是在实际的智慧城市发展中,各个城市的顶层设计看上去颇有点千篇一律的感觉,其突出表现是应用特色不明显、业务架构规划大同小异、基础设施建设千篇一律、本地产业经济、文化特色、人文景观与智慧城市建设紧密型严重不足,此外无论大小智慧城市规划,大到直辖市、中到区县级城市、小到街道小镇,都热衷于制定标准。
这样的规划建设出来的数字孪生城市,坦率的说,必然像现在的物理城市,全国一个样板,不可能有什么特色可言。其根本原因,在我看来,是对智慧顶层设计的方法论应用不得当,尤其是没有处理好统一与个性化的关系。
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、实时的、动态的、高度协同的系统,在这个复杂协同系统中,物理要素和数字化要素需要协同;人与城市环境需要协同、人与社会需要协同、政府与市场需要协同、市场与市场需要协同,这种协同具有复杂性、实时性、动态性的特征,信息流、资金流、物质要素在城市的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流动;在城市与区域、与全国、与全球范围的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流动。
这使得我们需要认识到,智慧城市的建设,必然不是一个封闭的孤岛建设,而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的建设,这个开放的生态系统与其他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互联、共生的,是协调、开放的。
所以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,必须考虑如下五个基本问题:
1) 是不是具有开放性的特征?
2) 在标准上是不是在建设自己的“窄轨”铁路?
3) 是不是具备生态系统的特征
4) 能否与其他智慧城市创建连接实现信息、物质、资本互通
5) 是否具有本城市的特色
二、必须处理好的四个统一
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确定的,那么恭喜一个“善”的智慧城市规划的雏形已经具备。而接下来,在实际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中,我们只需要考虑三个基本的问题:什么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必须统一的?智慧城市顶层规划要处理好哪些基本关系?智慧城市成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?
第一个基本问题::什么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必须统一的?
从城市运营的角度,有四个规划内容必须统一:运营要统一、平台要统一、基础设施要统一、标准要统一。
运营统一,是指智慧城市的运营规划必须统一、运营主体必须统一、运营模式也必须统一。从一个城市经营管理的角度,运营的统一实际上是保障一个城市的规划、建设、发展、治理、服务的闭环以及尺度的统一、统一的运营主体承担智慧城市的运营,组织和集成物理城市资源和数字孪生城市资源,确保城市的日常运行和未来发展在一个一致的尺度下运转。
平台统一,是指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性质的平台,这种平台具有公共性,是政府授权建设,依托政府资源,比如数据资源,为数字孪生城市的生态提供的公共服务性质的平台,比如政务大数据平台、城市运营管理平台、城市感知平台、产业公共服务平台。此类平台因为具有公共品,并具有经济学意义上外部效应,需要统一规划、建设和运营。
基础设施统一,是指数字孪生城市的四大基础设施需要统一,一是连接基础设施要统一,主要是有线网络、移动宽带网络(5G)、物联网感知网络(含NB-IoT);二是计算基础设施要统一,主要是为数字孪生城市提供计算服务,目前的观点是集中算力(云计算)和分布式算力(边缘计算)要统一;三是数据基础设施要统一,这里面既包括统一的数据管理、治理、运营、处理、分析,也包括建设开放统一的城市数据资源中心;四是智力(智能)基础设施统一,是指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通用的技术,需要统一规划建设,向整个数字孪生城市通过智力(智能)。
标准要统一,是指要遵循国际、国内、行业、区域的规范和技术标准,要尽可能的遵循,不能自己建设自己的窄轨铁路。尤其是在智慧城市领域,国家和行业层面的标准正在陆续发布,智慧城市的顶层规划必须遵循。
处理好以上四个统一,一个城市才有了和其他城市的生态互联的基础,也才有了集成自己城市资源的基础。
三、必须处理好的六大关系
第二个问题: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必须处理好六大基本关系
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,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基本的事实,即这是一个物质、人才、资本要素充分流动和交换的市场经济主导的经济体,只有遵循市场的基本规律和客观规律,智慧城市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。因此,有六大基本关系需要处理好:
一)处理好数据共享与安全的关系。数据是构建数字孪生城市的土地,没有数据数字孪生城市就不可能存在。在智慧城市中,人地事物情等各个部分;政府、企业、市民、社区等各个部门;物理城市和网络空间,都在实时动态产生各种数据;这些数据按照条块分割的城市管理模式被分散在各个部门。共享数据是基本共识,但是在实际操作中,数据安全优势无法绕过去的大山。智慧城市规划必须处理好数据共享和安全的基本关系,后续的规划和建设和运营才有意义。
二)城市运营管理平台现有政府政务系统、行业应用系统之间关系。城市运营管理平台是一个城市的决策智慧中枢,是一个城市运行的可视化数字入口,为城市管理者提供一个城市全景运行、分析、决策、智慧的平台。建设城市运营管理平台已经成为基本配置,在此过程中,需要处理好该平台与现有政务系统的关系、以及与各行业应用系统之间的关系,比如与交通应用系统、银行系统、教育系统、医疗系统等民生密切关联的系统之间的关系。这里面的核心是要处理好政府行业治理的法规、规范、流程的再造和梳理,也是处理政府与社会、行业的管理边界的问题。
三)城市生态系统中伙伴之间的关系。在智慧城市中,涉及的主体既包括政府及各部门、市民、企业、社区,也包括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新出现的智慧城市运营商、智慧城市应用的开发者、投资者等。处理好这些主体之间的关系核心是要遵循两个原则:法律面前的平等、市场面前的产权与责任对等。一个善的智慧城市生态,必然是没有输家的生态,平等关系的构建和遵循市场规律,就成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中,处理生态伙伴之间关系的指引原则。
四)处理好空间和时间协同的关系。任何城市、区域、园区、社区、街区、乡镇,都不是存在于真空中,我们在做智慧城市的规划时,既要从时间的尺度考虑一个城市的历史、现在与未来的关系,智慧城市的规划应该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,从过去到现在,指引智慧城市走向未来;也要考虑一个城市所在的地理空间位置,对周边区域、城市,在产业经济、区域定位、城市空间发展等方面进行规划和协同。把智慧城市的规划放到更大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进行设计。才能为一个城市不变成孤岛打下基础。
五)智慧城市生态内外的关系,是指在智慧城市本地的智能应用规划时,要充分的考虑本地应用与整个互联网生态的关系,尽可能的借助已有的互联网生态系统发展本地的智能应用,而不是从头再来,发明汽车从发明轮子开始;同时也要考虑本地的智能应用与周边区域城市的智能应用的协同,如果在应用上不能统一,至少用户和数据上要做到协同。比如各地的地铁APP,如果处在一个协同的区域,各城市地铁运营者就应该提供互联互通的机制。(比如北京的亿通行和天津地铁)。
六)智慧城市规划中按照行政区域划分,系统之间的上下级的关系。在这个关系中,需要对本地的平台、应用、数据、基础设施四个层面进行巧妙的设计,既要考虑行政管理的运转要求,也要满足所规划区域的独特性要求。以城市运营管理平台为例,区域的运营平台与全市的运营管理平台的关系需要精妙的设计,至少要考虑财政关系、政府运作机制、业务指导和管理智慧机制,区域之间平台的关系。其核心是避免成为孤岛,不论是数据孤岛还是业务孤岛,都是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初衷相违背的。
以上是我认为智慧城市规划要处理好的六大关系。
四、城市管理者必须做好的四项工作
那么善的智慧城市,具有什么特征呢?
所谓善,首先应该是人本导向的智慧城市。中国城市的发展一直以来重视控制和管理,缺少服务和温情的人本关怀。所以在发展理念上,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倡导人本民生,是对过去几十年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反思。
好的智慧城市,至少有四个方面要做好。一是具有一个好的顶层规划。如何做一个好的顶层规划,前文我已经多有笔墨,不在赘述;
二是数据资源储备充分。欣慰的看到各地开始成立大数据局,作为集成城市数据资源的主体,作为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的土地(数据),只有准备充分了,开放了,才能建设数字之城。
三是建设一个生态共享的数字孪生城市的基础设施,为城市发展提供连接、计算、智能和数据四位一体的智能设施。
四是一个善的数字孪生城市运营模式。善的模式如前所述,是没有输家的模式。连通物理城市资源与数字孪生城市资源,实现土地与数据市场配置和价值最大的运营模式。
以上,是我对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观点和思考,人本城市不是一句空话,智慧城市建设也不是建设一两个平台,开发部署几个亮点应用,而是需要从城市时间和空间尺度去思考和规划,才能打造百花齐放有具有统一性、开放性的面向全国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挑战的智慧城市生态。